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唐朝初年名相。玄武门之变时,杜如晦联合房玄龄参与策划,同居首功。唐太宗即位后,杜如晦配合房玄龄同心辅政,负责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
贞观年间,两人同任宰相,共掌朝政,贞观初期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官员选拔任免等,皆由二人共同确定。房玄龄知杜如晦能断大事,杜如晦知房玄龄善建嘉谋,每次在太宗面前议政,房玄龄必言如晦不来不能决断,而杜如晦来后,必用玄龄的计策,人称“房谋杜断”。两人齐心协力,互助互补,使国家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后世的封建史家均将他们二人树为宰相楷模,比作汉代的良相萧何、曹参。
早在隋末和武德年间,两人就共同效力于秦王李世民,掌秦府机密,随同秦王东征西讨,立下汗马功劳。房玄龄出身官宦世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年轻时就很有政治远见。隋大业末唐高祖起兵后,很快就攻入关中,房玄龄于此时投入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府中。秦王一见便引为股肱,玄龄既遇秦王知己之恩,遂竭心尽力,知无不为,每次与敌军作战后,众人竞相搜求珍奇宝玩,玄龄先想到的却是为秦王府网络人才,遇见谋臣猛将,玄龄都和他们私下结交,使他们全心全意效力秦王府。
房玄龄任秦王府主要官员十多年,其才华还得到高祖的好评,高祖曾评价他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杜如晦为京兆杜氏家族成员,系出身关陇世家大族。隋大业中弃官而投奔当时的秦王李世民。他富有才华,于是房玄龄向太宗荐举他。当时秦府中英雄俊杰很多被外迁,秦王对此很忧虑。
房玄龄却说:“府僚被外迁的虽多,都不足惜,只是杜如晦聪明识达,有王佐之才,若大王只是做一个藩王,要他也没什么用,但若要经营天下,非此人不可。”后来杜如晦随李世民出征,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多支割据势力,他参谋筹划,屡屡剖断如流,深为时人佩服,被列为秦府十八学土之首。
太宗即位后,作为原秦府官员之首,又有经邦理国才能的房玄龄与杜如晦自然挑起了治理国家的重任。
房玄龄为相15年。贞观三年,他开始成为尚书左仆射,即唐代宰相。他总理政府百司,日夜操劳,尽心竭力,想把每件事都做好,听说别人有善言善行,高兴得如同自己有一样,通达政事,审定法令时力求宽大平和,选拔人才不求全责备,不以自己的长处为衡量他人的标准,也不因出身问题而埋没人才,能够根据每个人的所长而因材施用。
房玄龄做事认真负责。起初,尚书省的公文、狱讼他都亲自过问,太宗念他过于辛苦,下令尚书省的大事由仆射处理,小事交给左右丞,他才得以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脱身出来,全力帮助太宗访求贤才,处理军国大事。房玄龄注重加强吏治,认为只要选拔公平正直的人为官,国家政治自然清明。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精简机构、裁并冗官,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
贵州快3他也很重视国家典章制度的建设,以“宽平”为标准,他和长孙无忌修订《贞观律》500条,分为12卷,又确定诏令13卷1590条,还删改唐初敕格,成《贞观格》18卷700条,供各政府部门工作参考。这些法律条文在有唐一代长期沿用,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贵州快3房玄龄还在国家礼制建设和史书编修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与魏徵等根据时代发展,对古礼相应地进行增删,修成《大唐新礼》100卷,分138篇;又监修了前朝多部史书,其中,《晋书》由房玄龄亲自主持审定。
贞观十三年(639年),房玄龄任太子少师,他身居高位而非常谦让,不肯接受太子隆重的拜师礼仪。同时,他请求解除仆射一职。贞观十六年,太宗给他进位司空,仍令其担任宰相全面执掌朝政,玄龄谦让,太宗不许,说“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对房玄龄评价很高。贞观十八年,太宗令人画房玄龄等二十四人画像于凌烟阁。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重,这时,他还惦记着军国大事,他上书希望太宗爱惜百姓生命,停止征伐高句丽,自称若知而不言,则会含恨九泉。太宗见到表文,对嫁给玄龄次子房遗爱的高阳公主感叹说:“此人生命垂危如此,还能这样扰心国家。”
唐太宗对房玄龄也非常信任,太宗亲征辽东,命房玄龄留守京城,给他手诏,将玄龄比作汉代萧何,称自己出征没有西顾之忧。太宗让房玄龄全权负责军戎器械、战土粮廪等各种事务,可相机行事,不必向自己奏请。这时,京师有一男子至留台告状,并声称自己状告的正是房玄龄。玄龄马上命乘驿送此人至太宗所在地,太宗下令杀掉此人,又下诏责备房玄龄不够自信,令他再碰到这样的事可以自己决断。
杜如晦任宰相时间较短。贞观二年(628年),杜如晦以本官检校侍中,成为宰相,并兼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非常称职。页观三年,改为尚书右仆射,还是宰相,仍掌管选官之事。此年冬,杜如晦病,太宗很担心,不断派人探望,又安排名医治疗。贞观四年卒,年仅46岁,为贞观之相才短短3年,实际在位仅两年。太宗很难过,辍朝三日,追封杜如晦为司空,徙封莱国公,谥号曰成。又下手诏给著作郎虞世南,令其制碑文。
杜如晦逝后,太宗对他非常怀念。他曾在食瓜时想到杜如晦,不禁悲从中来,将食物的一半令使者祭奠于杜如晦灵座之前。又曾在赐房玄龄黄银带时对他说:“往昔如晦与你同心辅朕,今日所赐惟独见你,令人伤感。”命取黄金带,派房玄龄亲送于杜如晦灵前。其后,太宗又梦见如晦,他将此事告诉房玄龄,欷歔感叹,又派人拿自己的饭食去祭祀杜如晦。
贞观五年,杜如晦祭日,太宗又派尚宫至如晦家慰问其妻儿。太宗还令保留杜如晦原有的国官府佐,对他终始恩遇有加,当时无人能比。又招隐居嵩山的杜如晦之弟杜楚客,说:“你兄长与我体异却同心,对我国家有大功,我因为怀念他而想见你,希望你明白我的心意,继承你兄长对国家的忠义。”从唐太宗对杜如晦的追念,可以想见杜如晦必曾是名不虚传的贤相。
作为一代名相,房玄龄、杜如晦在唐建国之初,为国家建立规章制度,有开创之功,且对此后的封建社会有深远影响。但他们两人却非常谦逊,他们跟随太宗平定祸乱,却不居功自傲,两人后来均身处要职,却不专宠擅权,做到了善始善终,也得以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因为六国合纵联盟的震慑使得秦国在十五年之间没有敢再侵略其他的国家,可见合纵联盟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效果,那么苏秦是一开始就是如此顺利地取得了六国诸侯的信任的么?他的合纵联盟最终真的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么?详情>>
荀彧出身名门,最早在四世三公的袁绍手下任职,在普通人看来,袁本初背景显赫,又能折节下士,待文若为上宾。良禽择木而栖,荀彧这只千里马终于遇到了伯乐。公元219年,荀彧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弃袁绍,投曹操详情>>
于谦力克瓦剌军,迎回被俘的英宗,自己却以谋反被杀。他率部力克强敌,救得了大明朝江山,却救不了自己的性命。详情>>
曹操的一生英明神武,在军事、权谋、用人等方面都远超同期的其他人。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纵使是英明神武的曹操也难免会犯错,那么在曹操的一生都犯了那些致命错误呢?详情>>
如果评选最没有心肝的皇帝,南朝时代陈国的后主陈叔宝肯定会高票当选。这位皇帝,词技很高,可惜写得大都是些春宫淫秽之诗。被中国历史上称为亡国之音的玉树后庭花,就出自于陈后主之手。详情>>
在曹操的儿子们当中,曹彰最具军事才能。他自幼爱好练武,臂力过人,尤其善于骑射御马,立志要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做一名带兵征伐的将军,为国效力。因其黄须满面,被曹操昵称为黄须儿。详情>>
隋末唐初,正是英雄好汉层出不穷的年代,然而很多人想不明白的是,求贤若渴的李世民,为何偏偏容不下骁勇善战的绿林老大单雄信呢?单雄信被处死前,众多弟兄为他敬酒,他为何却只喝了程咬金的?详情>>
张廷玉,满清三朝元老,尽心辅佐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任各部尚书、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位极人臣。张廷玉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雍正曾赞扬他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大臣中第一宣力者。详情>>
孙传庭是明末名将,明史记载:传庭死而明亡矣。孙传庭的历史评价十分高,生前几乎无一败绩但是却败给了屡战屡败的李自成 为什么名将孙传庭不如一个野路子出身的李自成?详情>>
康熙登基后鳌拜做为四大辅臣之一,是里面最厉害的一个,其他三人都不敢反对他,就连康熙也十分怕他。后来康熙终于忍无可忍,擒了...详情>>
龙城之战在汉匈交战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汉王朝对战匈奴的第一次胜利 龙城的胜利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详情>>
在现代的海域河流上有许多种类的轮船,可是你知道么,早在宋代就出现了轮船,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详情>>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两句话,出自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语。诸葛亮的谋略缜密自不用说,那么吕端大事不糊涂中的...详情>>
在现代社会里,只要你打开电视,或者打开网页,随处可见的都是清洁用品的广告。洗发水、洗手液、沐浴液等,各种各样的产品充斥着...详情>>